电脑绣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左右,当时这项技术主要用于衣襟与衣袖上的亚麻线刺绣。然而,真正的电脑绣花技术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。
首先,第一台手摇绣花机是在1828年由Joshua Heilman制造的,这为后续的机器刺绣技术奠定了基础。随后,在1860年左右,瑞士的提花编织者Isaak Groebli对将手摇绣花机技术与当时的缝纫机(或锁针)技术结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他的目标是研制一种能使用连续线(绕在线轴上)的机器,这一创新为机器绣花带来了彻底的革命。
864年,Groebli在瑞士St. Gallen的M. Wehrli先生支持下开发了第一台实验样机,因为其梭子形状像一只小船,因此被称作“飞梭绣花机”。这台机器具有24根针,但只有一根针能正常工作。飞梭绣花机的出现,使得机器绣花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
进入20世纪,电子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飞梭绣花机,带来了绣花机技术的更新换代。1967年,日本京都的爱德公司(Eltac Co.)第一次将电子控制的8单位纸带机引入多头绣花机,这标志着电脑绣花技术的初步形成。
随后,在20世纪70年代,电脑绣花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。1977年,Meistergram在Bobbin Show展览会上展出其第一台字符电脑绣花机,而百灵达公司(Barudan)和田岛公司(Tajima Industries Ltd.)也各自在1977年和1978年制成了其第一台全电脑多头绣花机。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创新,使得电脑绣花技术逐渐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纺织行业。
综上所述,电脑绣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亚麻线刺绣,但真正的电脑绣花技术是在经过多次技术创新和发展后,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后,才逐渐成熟并普及的。